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首字母D

首字母D_军事百科


首字母D

导弹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控制飞行、导向目标,以携带的战斗部摧毁目标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由弹头、弹体、推进系统、制导控制系统和电源等组成。按战斗部装药,分为常规导弹、核导弹、生物导弹、化学导弹;按推进剂,分为固体推进剂导弹和液体推进剂导弹;按飞行方式,分为弹道导弹和有翼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按作战任务,分为防空导弹、反舰(潜)导弹、反辐射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坦克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反卫星导弹等;按发射点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分为地地导弹、地空导弹、舰空导弹、空空导弹、岸舰导弹、舰舰导弹、空舰导弹等;按发射位置,分为陆射导弹、海射导弹、潜射导弹、舰射导弹、空射导弹、炮射导弹等。最早用于战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V-1”和“V-2”导弹。


单旋翼直升机

只装一副旋翼,机尾有尾桨或其他平衡装置的直升机。是技术最成熟、数量最多的直升机。


第六代战斗机

第六代战斗机通常指人工智能控制的战斗机。目前各国正在研发之中。
与五代机相比,六代机通过全翼身融合和大升阻比设计,使飞机在各种高度、各种姿态下的隐身性和机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如果说五代机是基于信息系统,那么六代机就是基于物联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第五代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五代机)是依照军事上对喷气式战斗机的划代标准,目前世界现役机种最先进的一代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较前一代战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可侦测性技术的全面运用,并具备高机动性、先进航电系统、高度集成计算机网络,具备优异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目前已经开始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仅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生产的F-22猛禽战斗机和F-35闪电II攻击战斗机。

第四代战机

第四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陆续服役,这些飞机吸收第三代战斗机设计与使用上的经验,加上诸多空中冲突与演习显示出来的问题和需求,融合之后成为冷战结束前后最主要的角色。美国曾很长时间称呼这类战机为“第三代战机”,不少中文媒体也延续“第三代战机”的称呼。由于苏联传统分类和美国2009年后分类方式两者已统一,所以以上就是唯一的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

第三代战斗机

第三代战机是1972年后主要出现的战斗机,其特色为中低空机动灵活性高、配备先进雷达设备、加强导弹应用等。


第二代战斗机

第二代战机是问世于1950年代末,以涡轮喷射发动机为动力来源,追求高空、高速,并且装备了雷达和空对空导弹的战斗机;代表性的第二代战机包括美国的F-104、F-105,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以及法国的幻影3等型。


第一代战斗机

第一代战机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86和苏联的Mig-15等,这代战斗机以大口径航空机枪(炮)为武器,可在跨声速区进行近距空战格斗,最大飞行高度约为15000m,采用中等后掠角机翼,装推重比4~5。后期带加力燃烧室的涡喷发动机配备光学瞄准具,且部分飞机装有作用距离仅几千米的截击雷达,第一代战机已基本退役,我国第一代战斗机有米格15、J-5。


毒剂

以毒害作用造成人或动物死亡、暂时失能或永久伤害的化学物质。通常装填于弹药和布洒器内。使用时,被分散成液滴、蒸气、气溶胶等状态,经鼻、口、眼、皮肤等途径侵入机体。毒剂毒性大,作用快,杀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但其使用受气象、地形影响较大。按毒害作用,分为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按毒害作用的速度,分为速效性毒剂和缓效性毒剂;按杀伤作用的效果,分为致死性毒剂和非致死性毒剂;按杀伤作用的持续时间,分为暂时性毒剂和持久性毒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于1914年10月开始在战场上小规模使用刺激剂,军事效果不明显。1915年4月12日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突然向英法联军大量吹放窒息性毒剂,开创了大规模使用毒剂的先例。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共使用了45种以上的毒剂,造成中毒伤亡约100多万人。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神经性毒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失能性毒剂。70年代后,有些国家研究了毒剂的混合使用,还研究了新的有致死、麻痹、失能等作用的毒剂,以及能穿透防护器材的新毒剂。


毒素类生物战剂

由动物、植物、微生物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制成的生物战剂。按化学组成分为蛋白质毒素和非蛋白质毒素。美军曾列为标准毒素类生物战剂的有致死性的A型肉毒毒素和失能性的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