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 国别 不限 中国 外国 国际组织 年代 不限 古代 近代 现代
人物: 国别 不限 中国 外国 年代 不限 古代 近代 现代
作战: 不限 条约 战略 战役 军制 信息战 技术 环境 装备
空军: 不限 认识飞机 弹药装备 机载设备 直升机术语 军种
作战 不限
制信息权
交战一方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主要是通过利用、限制或剥夺敌方对战场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同时保障己方有效地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战场信息。力求使战场对己方透明,而对敌方模糊,从而有利于夺取并保持战场主动权,创造有利战机。
军事气象
对军事活动有重要影响,并在作战中为敌对双方所利用或规避的大气环境状况。表征和反映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云、能见度、雾、沙尘暴、降水、雷暴、冰雹、龙卷、飑、雨凇等。
军事技术
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类技术的统称。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技术,武器装备维修保养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指挥控制技术等。有时也专指操纵使用武器装备的技能,如射击技术、驾驶技术、飞行技术、电子设备操作技术等。
国防科学技术
“863”计划
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邓小平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颁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纲要》。简称“863”计划。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以及若干重大专项等髙技术领域。“863”计划实施以来,提髙了中国的髙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科技实力,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髙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培养和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缩小了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雷达
英文缩略语“RADAR”的音译,全称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的电子信息设备。典型的雷达主要由同步器、激励器、发射机、收发开关、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终端显示控制设备和电源等组成。它向空间定向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来探测目标。通过测定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又经目标反射回雷达的传播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利用雷达天线的定向辐射和定向接收特性,测定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根据目标的距离和仰角计算目标的高度。雷达通常能够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或方位、距离、高度;有的雷达还能测量目标速度和运动轨迹,判断目标类型、数量等。按发射的信号形式,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按接收信号的性质,分为一次雷达、二次雷达和无源雷达;按架设位置,分为地面雷达、舰艇雷达、机载雷达、系留气球载雷达、飞艇载雷达、弹载雷达和航天雷达等;按技术体制,可分为单脉冲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脉冲压缩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相控阵雷达、三坐标雷达、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超视距雷达和多基地雷达等;按军事用途,主要有对空情报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战场侦察雷达、地形测绘雷达、航行雷达、防撞雷达、探地雷达、气象雷达、多功能雷达和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等。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距离远、测定目标参数速度快、能全天候工作等特点,是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电子信息设备。
军制
“军事制度”的简称。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主要包括:国防(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组织体制编制,军队的教育训练、政治工作、军事管理、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等工作制度,以及后备力量建设、兵役、战争动员、国防经济和国防科研管理、国防教育、民防等制度。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军和作战的特点规律与政策措施的集中体现。一般由国家或政治集团及其军队制定,以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章程等规范性文件予以规定和颁行。军制的制定和发展,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和战争局势、战略方针、军事装备、军事理论、战争实践以及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基本功能在于从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制上,保障国家或政治集团掌握和发展军事实力与潜力。军制一词,首见于中国战国时期。《荀子•议兵》“请问王者之军制”;《吕氏春秋•节丧》:“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以后历代使用此词,含义均属军事方面的制度。
战役
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的目的而实施的作战行动。按作战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和陆军、海军、空军战役及战略导弹部队战役等;按空间,分为陆上战役、海上战役和空中战役;按作战规模,分为战略性战役、战区战役、战区方向战役和集团军级战役;按作战形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各种不同样式的战役等。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联合战役。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的成败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战役通常包括若干战斗,并运用战斗达成战役目的,大规模战役还包括若干子战役;战役的胜负,受子战役或战斗特别是关键性子战役或战斗的直接影响。在现代战争中,作战体系和作战行动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髙,远程精确作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战略、战役、战斗的界限日趋模糊。“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战事日记中有“……则中日战役为所影响者必甚”的记载。在外国,17世纪之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18世纪后期,英国的H.劳埃德在《1756年德意志普鲁士国王与奥地利女王及其盟国之间的战争史序言或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中,较早使用了“战役”一词。
战略学
研究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性指导规律的学科。战略学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对战争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未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战略方针和基本作战思想,战略指导原则,武装力量各组成部分的任务和战略运用,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与实施的战略指导,以及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指导原则等。基本任务是揭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阐明指导战争的理论和方法,为建设和使用军事力量,准备与实施战争,提供战略理论指导。其分支学科主要有军事战略学、军种战略学和战区战略学等。战略学为军事科学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战略
(1)军事战略的简称。筹划和指导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的方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其本意是指导战争的谋略。现代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按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军事战略、军种战略、战区战略;按性质和作战类型,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的武器,分为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按战争持续时间,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军事战略构成要素主要有: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力量、战略措施等。(2)泛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领域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如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等。
气象火箭
探测空中大气物理特性的火箭。由携带气象探测仪器的火箭与地面发射、遥测跟踪定位、数据处理等设备,共同组成气象火箭探测系统。探测高度一般为20—100千米。探测项目主要有:大气压力、温度、密度、风向、风速和大气成分、太阳紫外辐射等。气象火箭所获取的大气探测资料是实施军事气象保障、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发展尖端武器装备等不可缺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