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非常规武器 不限

非常规武器 不限_军事百科


非常规武器 不限

细菌类生物战剂

由引起人和畜、禽染病的微小原核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的简单集合体制成的生物战剂。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具有染色体、形态学特征和完全酶系统,有特定的抗菌药物敏感谱。细菌的大小在0.2~1.25微米xO.3~14微米之间。已作为细菌类生物战剂的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生物战剂

早期称“细菌战剂”。军事行动中用以危害人、畜和毁坏植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具有致病力强、性能稳定、容易大批量生产等特点。致病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和真菌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昆虫叮咬经皮肤等途径侵入机体,能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能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发病或死亡。毒素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是有毒蛋白质或非蛋白质低分子化合物,有的也可在实验室内合成,没有生命。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即可引起生理机能破坏,导致人、畜中毒或死亡。生物活性物质是正常机体自身产生的调节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低分子物质,没有生命。若过量或比例失调能引起生理和心理改变,导致行为和心理异常,从而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生物战剂按生物学特性分为细菌类生物战剂、病毒类生物战剂、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衣原体类生物战剂、毒素类生物战剂和真菌类生物战剂。


失能性毒剂

简称“失能剂”。能造成人员暂时失去正常的精神、躯体功能,从而丧失战斗能力的毒剂。通常不引起死亡。分为精神失能剂和躯体失能剂。精神失能剂按其功能又分为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为主的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引起精神活动紊乱,如毕兹(BZ)、麦角酰二乙胺(LSD)等化合物;引发过度神经活动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躯体失能剂主要引起躯体或植物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血压、体温失调,震颤,暂时性耳聋或失明,持续呕吐,腹泻等。


窒息性毒剂

亦称“伤肺性毒剂”。以伤害肺组织,破坏呼吸道功能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有光气、双光气和氯化苦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大规模使用过的窒息性毒剂还包括氯气。窒息性毒剂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直接作用于肺细胞,使肺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造成机体缺氧。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压痛,严重时出现昏迷以至死亡。戴防毒面具可有效防护。

全身中毒性毒剂

亦称“血液中毒性毒剂”或“含氰毒剂”。损伤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的呼吸酶系,造成全身性组织缺氧而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的毒剂。有氢氰酸、氯化氰等,施放后呈糜烂为蒸气态,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中毒,属速效性毒剂。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曾使用过。中毒者在几分钟内出现昏迷、痉挛和呼吸麻痹等症状,严重时会立即死亡。戴防毒面具可有效防护这类毒剂。急救药品有亚硝酸异戊酯等。


糜烂性毒剂

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可致死亡。通常装填于多种弹体内,以蒸气、气溶液、液滴状态造成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染毒,杀伤有生力量和迟滞军事行动。主要包括芥子气、氮芥气和路易氏气。芥子气、氮芥气有数小时潜伏期,路易氏气可立即伤害皮肤。对芥子气等糜烂性毒剂的防护,必须使用防毒面具和皮肤防护器材。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期间,曾多次对中国抗日军民使用芥子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核试验

为核武器的研制、发展、检验、效应研究和其他科学目的而进行的核爆炸试验。核试验是研究和发展核武器、鉴定核装置性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研究核武器作战使用和防护的必要手段。分为大气层核试验、髙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水下核试验等。通常是在专门的核试验场进行。试验前需要准备大量诊断测量设备和控制设备,完成多种试验工程;试验后需要收集核爆炸产物样品,进行放射化学分析。在大气层核试验中还要安排核爆炸效应观测。1996年9月,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5年5月已有17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96年美、俄、英、法、中等5个有核国家相继宣布暂停核试验。印度和巴基斯坦1998年宣布进行了核试验。


水下核爆炸

爆心在水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可分为浅层水下核爆炸和深层水下核爆炸。浅层水下核爆炸在海水中产生髙温髙压水蒸气气泡,形成火球。高温气泡急剧膨胀,形成水中冲击波。气泡上升至水面上,迅速膨胀并冷却,把大量海水抽吸到空中,在顶部形成菜花状烟云。7K柱回落到水面后形成巨浪,向外传播,称为基浪。几分钟后烟云中出现降雨,造成附近放射性沾染。深层水下核爆炸,因海水阻挡,看不见火球。


水面核爆炸

爆心在水面或水面以上、火球接触水面的核爆炸。其现象与浅层水下核爆炸相似。


地下核爆炸

爆心在地面以下的核爆炸。分为封闭式地下核爆炸和成坑地下核爆炸。封闭式地下核爆炸,核装置埋设较深,不生成弹坑,绝大部分放射性物质被封闭于地下。核爆炸产生的髙温、高压等离子体向四周膨胀,压缩岩石介质,使部分岩石气化、液化,形成空腔,并形成岩石冲击波向外传播。空腔气体温度、压力下降后,空腔上方的岩石與塌,形成烟囱。在软岩介质中烟囱可以发展到地面,形成陷落弹坑。浅层地下核爆炸,将形成弹坑,产生强岩石冲击波,能摧毁附近的地下硬目标,同时造成严重放射性沾染。用核钻地弹可实施浅层地下核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