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陆军 火炮术语

陆军 火炮术语_军事百科


陆军 火炮术语

开膛炮

药室横向敞开的火炮。药室横向敞开呈三角形(药筒呈三角形,弹丸为圆柱形),炮闩闩室中安装转轮,转轮中有一个或几个药室。转轮在闩室中转动,依次转到进弹、发射和退弹位置,减少了炮闩的进弹、退弹的直线运动,加快了发射速度。


平射炮

初速大、弹道低伸、只能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火炮。口径较小,较为轻便,适合用于射击火力点、碉堡等目标。是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依弹道性能为标准划分的一类火炮。


步兵炮

旧时装备于步兵团以下的火炮的通称。有平射和曲射两种。较为轻便,适合随伴步兵作战。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威力较小逐渐被迫击炮、无坐力炮等轻型火炮所代替。


将军炮

由明清两代皇帝亲赐封号的火炮。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朱元璋驻军和州时,焦玉进献火枪几十枝,试射时“势若飞龙、洞穿层革”,朱元璋认为如军中装备此等火器“取天下如翻掌”,随即誓言“功成当封大将军”。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把各型火炮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以至五将军、夺门将军、威远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等,每年秋季遣官祭祀,以示隆崇。清代也授予火炮将军封号,每到秋季派大臣到卢沟桥祭祀。


子母炮

中国清代军队装备的轻型后装火炮。形似佛郎机铳。在清代使用时间最长,装备范围也最广,是最后一批退役的古代火炮。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子炮可预先组装好弹药,战时装入母炮发射。康熙年制造的铁子母炮,母炮全长182厘米,口径32毫米,母炮炮身上装有准星和照门,炮身后部开腹,另有铁闩供固定子炮用。子炮呈圆锥形,空重6.5千克,长25厘米,口径31毫米,子炮炮身上还装有小铁环,便于手提拿放。发射时,将子炮放入母炮炮身后部开腹的口内,再用铁闩将其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炮口飞出射向目标。子母炮都装有木质四轮炮架,便于推炮进入发射阵地和推拉炮行进。


龙炮

中国清代为皇帝亲征随驾使用而特制的轻型火炮。因炮身绘有金龙火珠和蟠龙纹而得名。由双轮车承载,炮与车成为一体,构造坚固。在收复雅克萨之战中建立战功。雅克萨之战结束后,龙炮即被封存于齐齐哈尔炮库。


红夷炮

亦称“红衣炮”。中国明代从欧洲传入的一种大型前装滑膛炮。明代万历末年(17世纪初),在广东沿海从荷兰沉船上捞起42门火炮运到北京,经试用,比先前传入的佛郎机铳性能好,威力大,定名为“红夷炮”。后因清廷讳“夷”字,改称“红衣炮”。其身管中部有炮耳,架炮后便于调整炮身角度进行瞄准和控制射击距离。在发射药装填完毕后要堵以与口径吻合的圆形主弹,并在装填发射药时夹杂一些碎铁块和碎铜块。发射后主弹可对主要目标起摧毁破坏作用,碎金属块则起“霰弹”的作用,杀伤主要目标附近的人员、马匹等。


虎蹲炮

中国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嘉靖年间制造的一种轻型前装火炮。因其形似蹲卧的猛虎而得名。用熟铁制造,长一尺九寸(约合0.59米),重三十六斤(约合21.5千克)。炮筒外加五道铁箍,使自重减轻且不易炸裂。射击准备时,炮身前加铁爪,并用铁爪钉将其钉牢于地面,炮身尾部加铁绊并打入地下固牢。内装每颗重五钱的小铅子过百,上面再加一颗30两重的大铅子一齐发射。虎蹲炮具有较宽的杀伤正面,重量轻,机动性能好。


毒火飞炮

简称“飞炮”。中国明代制造的发射爆炸弹的轻型火炮。是世界火器史上使用爆炸弹最早的火炮。创制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由母炮和被发射的战斗部(飞炮)构成。母炮用熟铁锻造而成,口部为半圆球状,与其相连接的身管则口径略小,内装火药十余两。身管尾部有火门,用以放置火药线与管内所装火药相接触。母炮口部盛放生铁铸造的空心飞炮一个,内装砒硫毒药五两。飞炮与母炮的药线总缚一处,飞炮药线长,母炮药线短,引燃后母炮先响,可将飞炮抛出200步外爆炸,杀伤敌方人马。


火铳

曾称“火筒”。中国古代用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的管形射击火器。用铜或铁铸成。有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骑兵和戍边部队用的三眼铳等。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在中国元代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现存最早的铜火铳,是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制成的,口径为105毫米,全长353毫米,重6.94千克。火铳在明代中期仍大量装备军队,明代后期逐渐被鸟铳和佛郎机铳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