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战史 国别 不限

战史 国别 不限_军事百科


战史 国别 不限

尉绮子

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尉缭撰。《隋书•经籍志》称“尉缭,梁惠王时人”。《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著录《尉缭》31篇。宋神宗时与《孙子》等一起被颁定为“武经”,今传世本即“武经”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残简6篇,与今本及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录的相应内容大同小异。该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吴子》等有关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现存有宋刻《武经七书》本等多种刊本。


齐孙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中期齐国孙膑及其弟子撰。《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初期墓中发现孙膑论兵竹简,经整理,编纂为《孙膑兵法》16篇。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着重论述了“战争而强立”、“富国”而“强兵”、“必攻不守”等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孙膑兵法

亦称《齐孙子》。中国古代兵书。战国中期齐国孙膑及其弟子撰。《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初期墓中发现孙膑论兵竹简,经整理,编纂为《孙膑兵法》16篇。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着重论述了“战争而强立”、“富国”而“强兵”、“必攻不守”等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军礼司马法

即“司马法”。


司马穰苴兵法

即“司马法”。


司马法

亦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中期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而把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附其中,故又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55篇。今本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5篇。该书较多地辑存了春秋以前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是宋代颁定的武学的基本教材。很早就传到国外,1600年日本出版了研究专著,1772年法文本在巴黎出版。现存有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63—1195)所刻《武经七书》本等多种刊本。


吴起兵法

亦称《吴子》。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今存本卷数有1卷、2卷、3卷、6卷之分,但均为6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郡斋读书志》作“变化”)、励士。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总结了战国初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合称为“孙吴兵法”。唐初被魏徵收入《群书治要》。宋代作为武学的基本教材。唐代传到日本,1772年被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现在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流传。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63—1195)所刻《武经七书》本。


吴子

亦称《吴起兵法》。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今存本卷数有1卷、2卷、3卷、6卷之分,但均为6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郡斋读书志》作“变化”)、励士。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总结了战国初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合称为“孙吴兵法”。唐初被魏徵收入《群书治要》。宋代作为武学的基本教材。唐代传到日本,1772年被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现在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流传。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63—1195)所刻《武经七书》本。


吴子兵法

亦称《吴子》、《吴起兵法》。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今存本卷数有1卷、2卷、3卷、6卷之分,但均为6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郡斋读书志》作“变化”)、励士。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总结了战国初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合称为“孙吴兵法”。唐初被魏徵收入《群书治要》。宋代作为武学的基本教材。唐代传到日本,1772年被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现在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流传。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63—1195)所刻《武经七书》本。


吴孙子

亦称《孙子》、《孙武兵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武经七书”之一。春秋末孙武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82篇,图9卷。其后历代著录虽卷数不同,但皆为13篇。今本13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历来被称为“兵经”,备受国内外推崇。注家甚众,以曹操等11家注最著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又传入欧洲,有日、法、英、俄、德、意、希伯莱、阿拉伯等语种的译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竹简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63—1195)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时的《十一家注孙子》3卷本;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本是西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