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战史 年代 近代

战史 年代 近代_军事百科


战史 年代 近代

练军

晚清军队之一。在咸丰、同治间,为镇压民众起义,改变八旗、绿营兵腐败不堪、战斗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清廷在八旗和直隶军额之绿营兵内挑选部分士兵,依照湘、淮军制,提高薪饷,配备部分新式武器,进行新的编练,故称“练军”。


都督

中国古代武官名。(1)军事长官和领兵将帅。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2)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往往兼任所驻在地之州刺史,总揽本区军民政。北周及隋,改为总管,遂成正式官名。唐代又恢复都督名称,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惟中期以后,以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遂名存实亡。(3)西魏、北周和隋文帝时,府兵制的各军府中,以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为团、旅、队的官长。隋炀帝变更军府官名,分别改称校尉、旅帅、队正。(4)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髙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后都督渐成虚衔。清初犹沿袭,后废。(5)辛亥革命时,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统治期间改称某某将军督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改称督理。


黑旗军

(1)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宋景诗领导的农民武装。1861年(咸丰十一年),山东堂邑(今聊城西北)、馆陶(今属河北)等县爆发农民起义。其中宋景诗所部旗帜为黑色,故称“黑旗军”。

(2)清末刘永福领导的武装。1864年(同治三年),刘永福率所部200余人加入吴亚忠为首的天地会队伍,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1873—1885年,黑旗军单独或配合驻越清军抗击法军,战果累累。后黑旗军部分将士编入清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永福任帮办台湾军务,所部黑旗军由2营扩充至8营,驻守台南。次年日军占领台湾,黑旗军将士与日军血战,绝大部飾牲。


捻军

19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主要活动于长江、黄河间的农民反清武装。“检”是19世纪初的反清团体,后来院、豫、鲁、苏等地捻众纷纷起义,遂称捻军。1855年张乐行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被推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会师霍邱、六安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此后捻军转战豫、皖、苏、鲁、鄂各省,屡败清军。张乐行被俘牺牲后,1864年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合,推赖为首领。1866年10月于河南分为东西两路活动:赖文光、任化邦率东捻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诸省,1868年初在扬州附近失败。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联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经山西、直隶(约今河北)至山东北部,1868年8月,在茌平徒骇河边覆没。捻军坚持战斗16年,活动范围达8省,有力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


太平军

太平天国的军队。1851年金田起义时正式定名。设正副军师统率全军,之下设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等各级指挥官。带兵官分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6级。5人为伍,5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军。军帅管1.3155万人,师帅管2630人,旅帅管525人,卒长管104人,两司马管25人,伍长管4人。另设圣库管收支,诸匠营和百工衙制造武器和军需用品。其旗帜、章徽均有定式:军官有黄旗,士兵有腰牌。步、骑分编,后编有水营、土营。作战多用冷兵器,亦有鸟枪、抬枪、大炮等火器。全军初起时仅2万人左右,后不断发展壮大。太平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10余年中,转战全国18省,战绩卓著,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


巡抚

中国古代官名。明置巡抚,当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宣德时乃于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财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别称抚台、抚军,又以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称抚院。


副官

中国近代武官名。清末始置。民国时期部队及军事机关皆有设置。职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