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首字母F

首字母F_军事百科


首字母F

反坦克炮

旧称“战防炮”、“防坦克炮”。用于毁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身管长,初速大,弹道低伸,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大,机动性能较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的发展,出现了专用反坦克炮,其口径为20~37毫米,发射穿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坦克炮口径增大到57~100毫米,使用破甲弹和超速穿甲弹,初速达900~1000/秒,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可达70~150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导弹的滑膛反坦克炮,破甲效力显著提髙。

89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防护

为避免或减少敌人打击对己方的损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对火力打击的防护,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的防护,对信息攻击的防护等。


反围攻

对抗敌人围攻的作战行动。组织实施反围攻,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打法,以粉碎敌之围攻,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如扼守要点,以积极的抗击和反击,杀伤、消耗敌人;在外线部队配合下,内外夹击,打破敌围攻;顽强坚守,钳制敌人,配合其他方向的作战行动;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突破敌之围攻,迅速转到外线等。


反围困

对抗敌人围困的作战行动。组织实施反围困,应贯彻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防御体系,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突然进攻;加强信息防护、防空袭、防火、防毒等综合措施;密切注视敌动向,抓住有利时机,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打击和削弱敌力量;当有外线部队配合时,密切协同,内外夹击,以打破敌之围困。


伏击

预先将兵力兵器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设伏区域,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按空间,分为地面伏击、海上伏击和空中伏击;按方式,分为机动伏击和预置伏击。中国古代“潜伏”、“埋伏”等用语,均为伏击之意。


反冲击

防御战斗中对突入阵地之敌实施攻击的战斗行动。通常乘敌进攻受挫、伤亡较大、孤立突出、协同失调、后续不继等有利时机,由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是消灭或击退突入之敌,稳定防御,迟滞敌人进攻的积极手段。


反击

对突入防御阵地转为守势之敌的攻击。泛指防御军队对进攻之敌主动实施的攻击。是积极防御的手段。目的是歼灭突入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组织实施反击,强调积极慎重,周密组织准备。通常乘敌立足未稳、孤立突出时,以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有时也可实施火力反击。


反机动

对抗敌人机动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破坏、制止或迟滞敌人机动,争取主动或保持有利的态势。通常采取火力突击,兵力伏击、阻击或截击,实施快速反应、迅速机动,封锁、控制或破坏交通设施,干扰和破坏敌指挥与控制系统等方式和手段。


反合围

对抗敌人合围的作战行动。是防御作战中常见的一种作战方法。目的是制止和粉碎敌人合围企图,从不利态势转化为有利态势,保存力量,争取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合围,主要采用反冲击、反突击与炮兵、航空兵火力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制止敌合围;或迅速机动,脱离受合围威胁的地区。


反突击

亦称“战役反击”。防御战役中对突入之敌实施的攻击行动。目的是消灭突入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成功地实施反突击,对挫败敌人进攻,改变不利态势,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具有决定意义。通常以战役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为主,在第一梯队、航空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配合下实施;濒海地区防御时还有海军兵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