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首字母Q

首字母Q_军事百科


首字母Q

轻机枪

以两脚架为支撑,便于携行的机枪。是伴随步兵班的主要支援武器。主要用于射击800米内的生动目标。发射步枪弹,口径5.45~8毫米,枪长1米左右,质量5~10千克,战斗射速80~150发/分。1902年丹麦生产的麦德森(Madsen)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


骑枪

即“卡宾枪”。


轻气炮

亦称“空气炮”、“氢气炮”。依靠压缩气体膨胀作功发射弹丸的身管射击武器。由两个炮膛互相连接的炮管构成。在中口径炮膛内点燃发射药后,火药气体推动活塞,使活塞急剧压缩氢气(或氦气),氢气(或氦气)进入小口径炮管,推动弹丸高速运动。弹丸的初速可达10千米渺。20世纪末,美国、法国、加拿大和英国已研制此种火炮。


枪弹

俗称“子弹”。由枪膛发射的弹药。一般口径小于20毫米。主要用于射杀生动目标。有的具有穿甲、燃烧、爆炸、曳光指示等一项或几项功能。一般由弹头(弹丸)、弹壳、发射药和底火等构成一体。按用途,分为战斗枪弹(普通枪弹、特种枪弹、穿甲枪弹、穿甲燃烧弹、穿甲爆炸燃烧弹)、辅助枪弹(空包枪弹、教练枪弹);按杀伤程度,分为杀伤枪弹、非致命枪弹;按出枪口的弹头数量,分为(单头)枪弹、多头枪弹(2-3个头)、霰弹;按口径,分为小口径枪弹(6毫米以下)、普通口径枪弹(6~12毫米)、大口径枪弹(大于12毫米)。经常使用的主用枪弹随枪种不同而不同,手枪、步枪、普通口径机枪以普通枪弹作主用弹,大口径机枪以穿甲燃烧弹作主用弹。全弹质量由几克到200克不等。中国在1259年创制的突火枪所发射的“子窠”(石子、瓷片之类)是世界上最早的枪弹雏形。19世纪初发明火帽,出现从后膛装填的纸壳定装枪弹。19世纪下半叶,出现无烟药金属弹壳现代结构的枪弹。


钳制

亦称“牵制”或“箝制”。以兵力、火力吸引并拖住敌人的作战行动。分为战略钳制、战役钳制和战术柑制。目的是分散敌人力量,保障主力作战。组织实施钳制,应周密计划,多种手段并用,兵力、火力与技术兵器相结合,诸军兵种协调行动。通常以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上实施,以积极的攻击、袭击、袭扰、佯动、阻击、节节抗击和反击等行动,吸引、迷惑、拖住敌人。“钳制”一词,较早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而其始者祸福报应之说,又是钳制愚俗,以为资足衣食之计。”《兵经百篇》中也有“牵其前,则不能越,牵其后,则莫敢出”的论述。


强渡

强行突破敌江河防御的作战行动。江河是天然障碍,易守难攻,对部队机动、指挥、协同和保障限制较大,不易展开较多的兵力兵器。强渡时易遭敌火力杀伤,但利于隔水隐蔽进行渡江河准备。组织实施强渡,通常采取主渡与助渡、真渡与佯渡、空中机动与水面机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宽大正面上有重点地实施。


强攻

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对防御之敌实施强行攻击的作战行动。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和城市进攻作战。中国古代"攻坚"用语,即强攻之意。


前沿

防御阵地或兵力部署最前面的边沿。通常指防御阵地第一道堑壕和最前面的诸火力点的连线。一般选择在利于己方防守而不利于敌进攻的有利地形上。


区域式防御

亦称“区域防御”或“防区式防御”。依托区域式阵地体系实施防御的作战行动。现代防御作战的重要方法。具有便于独立防守、便于疏散配置兵力、便于阵地内快速机动等特点。组织实施区域式防御,应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防御任务和敌进攻特点,合理选择和划分防区或防御地域;建立群体式、疏散型的兵力部署;组织区域式、全方位、有重点的火力配系;构设大纵深、多种类、不规则的立体障碍物体系;周密组织协同,按方向协同与按区域协同相结合,力求保持防区间的整体配合,并突出主要防御方向与主要防御区间的协同。


全纵深防御

在防御全纵深同时或交替抗击对方进攻的作战行动。是现代防御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作战行动具有较强的纵深性、立体性和整体性。组织实施全纵深防御,应充分利用防御空间,组成全纵深区域式防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防御要素和防御手段的作战效能,在防御全纵深同时抗击敌地面(海上)与空中的兵力、火力、电子攻击,以整体力量挫败敌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