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军事百科 > 首字母T

首字母T_军事百科


首字母T

台儿庄战役

1938年1—6月中国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日军侵占南京、济南后,企图打通津浦铁路,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分南、北两路对攻徐州。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调兵约60万防守徐州。南线日军第13师团陷蚌埠后,被阻于淮河。北线日军第5师团进攻临沂受挫;第10师团陷滕县(今山东滕州)、峄县(今山东枣庄)。3月23日,日军进攻鲁南台儿庄(今属枣庄),守军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旬日,共歼敌1万余人。日军改变战法,以少数兵力牵制正面守军,集中8个师团向西迂回包围徐州。4月15日起,鲁南、津浦路南段和北段的日军相继发起进攻。5月中旬,中国军队为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向皖豫边界突围。5月19日徐州陷落。


太原会战

1937年9-11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太原地区的作战。参加会战的日军有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直辖师团等,总兵力约14万人。中国军队有第二战区的阎锡山部和原属第一战区的卫立煌部,共6个集团军(包括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约28万人。会战从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经平型关伏击战、忻口会战、娘子关防御战和太原保卫战等激战,历时近两个月。这次会战虽然中国方面失利,但守军英勇抵抗,重创日军,特别是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尉

中国古代武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名。汉初置为最高武将之一,主要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无发兵、领兵之权。东汉光武帝时置太尉之名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总理全国军政。以后各朝或置或废,并逐渐变为大臣的加官,不理实事。如宋徽宗时,定太尉为武阶官的最髙一级,一般多用以对高级武职之尊称,非为实职。元以后渐废。


太平军

太平天国的军队。1851年金田起义时正式定名。设正副军师统率全军,之下设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等各级指挥官。带兵官分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6级。5人为伍,5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军。军帅管1.3155万人,师帅管2630人,旅帅管525人,卒长管104人,两司马管25人,伍长管4人。另设圣库管收支,诸匠营和百工衙制造武器和军需用品。其旗帜、章徽均有定式:军官有黄旗,士兵有腰牌。步、骑分编,后编有水营、土营。作战多用冷兵器,亦有鸟枪、抬枪、大炮等火器。全军初起时仅2万人左右,后不断发展壮大。太平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10余年中,转战全国18省,战绩卓著,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


统领

中国古近代武官名。南宋武职有统领,位在统制下。清制,八旗兵的前锋营、护军营分设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又步军营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咸丰以后,各省招募勇营成军,其统军之官亦称统领。清末新军制称一协(旅)的长官为统领,也叫协统。


提督

中国古代武官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明中叶后,巡抚多兼提督军务衔,亦间有总兵加称提督的。万历时始专设提督,但不常置。清制在绿营兵中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般为一省的最高专职武官,但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所属有镇、协、营、汛各级,所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为提标。沿江沿海地区则专设水师提督。


探马赤军

蒙古汗国及元代的军队之一。是蒙古汗国时期抽调精兵专门担负远征和远戍的部队。1217年,木华黎受命攻金,从蒙古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弘吉剌、亦乞烈思五部挑选矫健士兵,组成探马赤军,在攻灭金朝作战中立下战功。元朝建立后,在各军事重镇及州、县均设有探马赤军,强征15岁至17岁的契丹、女真、汉等非蒙古族的男子为兵,作战时充当先锋,平时屯聚牧养。


团结兵

唐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一种地方军队。唐代选家道殷实、身体强壮的男丁,免除赋役,定期训练征集,不完全脱离生产,称“团兵”,亦称“团结兵”或“团练”。代宗时明令规定:“差点土人,春夏归农,秋冬追集,给身粮酱菜者,谓之团结。”(《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其性质介于府兵和雇佣兵之间。


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简称。中国古代兵书。唐李筌撰。全书10卷,《四库全书》本作8卷。该书内容丰富,介绍了古代许多军事知识,如军仪典礼、将帅选拔、攻防战具、侦察通信、行营警备、粮草行装、战场建设、战阵队形、物象观测、人马医护,以及古代军中祭祀占卜活动等。它继承前代优秀军事思想成果,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现存有明清抄本、刻本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即“李卫公问对”。